Replies: 1 comment 1 reply
-
最近我写的一篇文章《开源世界里的法律与政治》,其中就提到了一个观点: 也许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完善 Open Source Definition
而在原来的 OSD 中,可能会被错误的解读为:仅仅不歧视使用。 类似的“定义”,就是我希望做的事情——澄清,明确,细化。 |
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? Give feedback.
1 reply
Sign up for free
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.
Already have an account?
Sign in to comment
-
随着大家对开源价值的不断发掘与认可,开源已经从一个技术术语发展成一个大众词汇。而十四五规划将“开源”这个词的写入,更是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。
我们在不同的场合,不同的应用场景下,讨论开源以及相关词汇的时候,很多时候都是鸡同鸭讲,并且由于“开源”系列词汇的宽泛性,很容易让人迷惑究竟大家聊的是否是一回事,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讲述开源相关词汇的地方,特别是用中文来进行描述与解释。
以“开源”这个词为例,在很多正式场合,往往会追溯到“开放源代码首创行动”(Open Source Initiative,OSI)下面的“开放源代码定义”(Open Source Difinition,OSD),并认为只有符合 OSD 标准的代码才能称作开源代码。
而 OSI 则是由 “开放源代码首创行动组织”(Open Source Initiative Association,OSIA) 这个非营利民间组织所发起的,该组织就是由美国开源领域著名的 Bruce Perens 和 Erics. Raymond 等人于 1998 年所发起设立的,目的就是想尽可能统一开源软件的认证标准,捍卫开放源代码的定义,并因此成为开源软件认定、发布的权威组织。
OSIA 建立的意义之一在于:并非所有的公开了源代码的程序都可被称为“开放源代码”的程序, 只有符合OSD标准的程序才能使用“开放源代码软件”这一称谓。
在开放源代码首创行动组织的 OSD 中, 指明了该组织对开源软件及许可证的认定的标准,总共有 10 条,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详细罗列,后面有机会再来详细分析与解读。
OSIA 对开源软件许可证的认定程序是由许可证提供人启动的, 凡许可证提供人自己认为自己的许可证符合开源软件的要求的, 可以向 OSIA 提出加入 OSIA 开源软件许可证体系的申请, OSIA 将通过委员会审查和公众审查来决定是否承认该软件许可证为 OSI 系列的开源软件许可证。
中国首个开源协议木兰(Mulan)的“木兰宽松许可证”第二版(MulanPSL v2)也在 2020 年正式通过 OSI 认证,被正式批准为国际类别开源许可证(International licenses)。
近几年,开源发展从草根化逐渐向系统化、规模化方向过渡,业界对开源标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已扩展,从最初的技术、框架、协议的业界共同遵守的事实标准,逐渐延伸至以开源治理、开发、应用、互联互通等范畴。与开源的内涵和外延相关的关键要素(开源规则、开源对象、参与主体、开源基础设施等)成为全数字产业的广泛共识性概念基础。
开源已在《十四五规划》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,但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规范,对“开源”、“开源社区”、“开源软件”、“开源硬件”、“开源治理”等基础性概念缺乏统一定义和认识,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,各地方政府、不同行业、不同领域之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对话体系,亟需通过规范、甚至国家标准的方式,凝练产业共识,形成统一方法论和定义。
综上,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在开源术语这块还存在的几个问题:
鉴于此,我们并没有”重新定义“开源术语,而是国际接轨的同时,逐渐过渡到以”我“为核心,持续推动全球开源生态的建设。
Beta Was this translation helpful? Give feedback.
All reactions